灞桥纸是纸吗(别再被名字误导了,“灞桥纸”它不是纸!)

时间:2024-08-03 12:45:48


灞桥纸碎片

灞桥纸的由来

1957年,我国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地区的一个工地上,挖出了一座汉代墓葬,墓葬中发现了一枚三弦钮青铜镜,并取出了垫衬在镜下的大麻纤维物。这些麻絮物呈米黄色,一共有 88 片,大小不一,面积最大的约100c㎡,最小的约12c㎡ ,厚度约 0.14 mm。

相关专家在墓葬发现后不久便宣布这些麻絮物为纸,并命名为灞桥纸,也有人称之为大麻纤维纸。这推翻了我国东汉蔡伦造纸的记载,把纸的制造和使用提前了二百年。它的出现曾经令世人震惊不已,在当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纸。

灞桥纸碎片

质疑

因为定性过于草率,很快就得到了很相关学者的质疑,主要疑点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灞桥墓没有出土与墓主有关的文字记载,大部分的墓形已经在施工的时候被完全破坏了,很多器物已经被推土机推到一起移动了本来的位置,所以,只凭器物器型断代,是缺少科学性的。

第二,据说“灞桥纸”收集的时候已经被工人团成了一团扔在陶罐内,是被发现者用两块玻璃把麻絮伸展压平的。作为文物,多次改变他的出土位置以及性状,它的收集方法也是不科学的。

第三,仅凭“被分散了的纤维杂乱无章地交结着,没有规则的经纬纹”的性状就定义为纸,是片面的。

第四,当时“灞桥纸“的少量样品被送去原料鉴定结果为麻絮而非丝絮,就被定义为”西汉麻纸“,这种仅凭原料就定性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同一方向的麻絮状纤维,出土于汉墓铜镜表面的残布下面,发现时被人为湿化、揭开、并夹入两块玻璃之间压平

鉴定

后来,为了详细了解“灞桥纸”的具体情况,专家们曾经到当年发掘地点进行调研,并且分别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陕西博物馆用显微镜观察了两馆收藏的全部样品。

经现代的检测技术发现,“灞桥纸”的结构松弛,匀度不好,没有抄纸帘纹,纤维定向排列较多,纤维束较多,纤维之间大多是简单地靠拢在一起的,无氢键结合。

也就是说这些纸状物是没有经过造纸工艺的剪切,没有打浆,没有抄纸前的悬浮,没有成形等工艺,因此不是纸,只是一些以乱麻絮为主体的纤维团,是用于铜镜下的垫衬物。


实体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显示,“灞桥纸”的纤维很长,质地松弛,纤维间无序靠在一起,无帚化现象。表明是乱麻

“灞桥纸”被错误的定性为纸,是特殊历史时期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是“灞桥纸”是纸的概念和叫法已经深入人心,虽然已经纠正错误几十年了,但是很多人在谈到造纸的时候还是会引用“灞桥纸”,甚至在一些文献和书籍里还保留着这种错误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