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叶片发黄不仅影响观赏效果,更可能是植物发出健康信号的一种方式。
不同的发黄部位及发黄程度将导致不同的健康问题。
而具有发病症状的植物本身就弱于健康植物,因此若病害不及时控制,很可能会导致植物枯萎甚至死亡。
植物发出黄叶信号的原因有许多种,其中缺铁是一种较常见也较难以克服的植物病害。
本文将具体阐释如何判断植物缺铁,并给出解决补铁的措施。

缺铁性黄叶。
首先,我们要判断植物发黄的是缺铁性黄叶,还是其他因素导致的。
判断标准为观察植株新长出的嫩叶的表现。
缺铁性黄叶的特点是新长出的嫩叶发黄,植株上部嫩叶的表现通常更为明显,而这时叶脉会保持翠绿状态。
该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由含色素的绿叶体所组成的叶绿色合成是在环境适宜、营养充足时进行的。
当植物缺乏铁元素时,含铁的酶类不足,从而使得叶绿色合成受阻,导致新长出的嫩叶只有嫩叶,不能合成绿叶体,因此呈现发黄而叶脉翠绿的状态。
缺铁性黄叶还总是伴随氮元素的不足,从而导致老叶变黄及新长出的嫩叶只能合成少量叶绿色。
因此,若想纠正缺铁性状并同时纠正与其相伴的氮元素不足的问题,有效地补铁和补氮便是重中之重。
从前文可知,缺氮状态下的植株不仅发出嫩叶变黄老叶变黄,还伴随生长缓慢消瘦并出现落叶现象。

同样,缺铁状态下植株表现出不仅表现为新长出的嫩叶发黄且叶脉翠绿,还伴有生长缓慢、开花难以结果等现象。
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可能是因为浇水过多导致土壤积水,使得根系得不到氧气供应或遭受根腐病等情况,从而导致吸收营养状况不良。

但在这种情况下,若判断为纯粹的缺铁状态,则在排除土壤积水情况后,仍需排查土壤中是否存在其他环境因素,使得植物难以吸收土壤中的铁元素,有可能是氢氧化物覆盖了铁元素,使得植物无法将其转化为可被植物吸收的三价铁离子状态。
如何补铁?
补充三价铁离子的主要手段为施用由二价铁离子转化而来的含铁肥料,将其施入土壤后,铁离子会附着于土壤颗粒表面或溶解于土壤水分中,由此被根系吸收。
这一过程十分缓慢且会受到土壤酸碱度等因素影响,但补充过多也容易导致土壤酸化,因此须精准施用才可确保植株健康成长。
那么,该如何巧妙施用含铁肥料呢?
其主要方法为多个国家共同制定的一套使用说明书。
其中,含铁肥料中的硫酸亚铁是一种优质肥料,其从石灰石中提取,如今已广泛被运用于农业和园艺业,并被农业部有关部门推荐为定期追加施用的一种肥料。
施用硫酸亚铁时,应根据说明书上的有效成分比例进行稀释处理。
首先,需知晓以单位土壤体积下能够使土壤中溶解二价铁达到浓度ppme1mL所需施加ppmFe^2+g1g的比例关系;
其次,将单位土壤体积采集多次样品批量混合搅拌均匀后取一份样品。
再次,用浸出液对稀释比例进行浸泡直至浸出液与土壤样品充分接触,然后将浸出液过滤收集,并加入至定量装置中;
最后,直接将有效成分体积与重量比换算为质量比后,即可得出ppmFe^2+g_1g的稀释硫酸亚铁精确施用比例。

用法完成后向稀释后的硫酸亚铁施入槽缓慢加入土壤样品至所需、确保充填密实即可。
一次性施用量较大时,应分层逐层进行,以保证分布均匀和溶解充分。

第二类是富含氮元素的氮肥,这包括尿素、硝酸铵、氨水及氨水肥料等。
这类肥料较为简单,大多为较为廉价方便的易溶性固体,其中尿素大多以颗粒形态存在,其适合应用于大田作物的侧沟施肥或者撒施,而硝酸铵则适宜用于各类作物要求沿根施用,通常用于蔬菜土壤改良。

氨水是浓缩液体肥料,需严格遵循说明书稀释比例进行使用,施用方式可通过浇灌、喷雾等均匀覆盖各类应用方式实现;氨水肥料则通常用于土壤或基质性质改善,同时兼顾供氮供养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