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原文是: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战国时期的宋国有一个农夫,他的田地里有一截树桩,平时干活累了时,便会在树桩上休息。有一天,农夫正在田里干活,突然跑出来一只兔子。兔子看到人,非常慌张,在逃跑中不小心撞到了田里的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掉了。农夫看见后,先是惊讶,然后就大笑了起来,非常开心,没想到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一只兔子。农夫走过去捡起了兔子,看着手里的兔子就想,“如果每天守在树桩旁边,是不是还能再捡到兔子呢?这样生活是不是就有了更好的着落?”,于是,从此以后,他就放弃了下田干活,每天就坐在田里等着兔子跑出来撞到树桩上。然而,并不是每天都有兔子跑出来,更别提撞到树桩上了。结果就是农夫再也没有捡到兔子,而他的田地也因为长时间不耕作而荒废了。宋国的人们听说这件事后,就把农夫作为了笑柄。
“守株待兔”故事告诉我们,侥幸心理和坐享其成是不可取的。如果不付出努力,只等待运气,最终将一事无成。因此,“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企图不劳而获、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的人。
我们所有人听到这个寓言故事后,都会像宋国人一样去嘲笑这个农夫,认为这个农夫脑袋简单、不思考逻辑,对依靠兔子自己撞上树桩来得到更好的生活具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笑这个农夫的同时,很多人却都在做着“守株待兔”的事,而不自知。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就先以科学的态度,从心理学角度,来探查一下“农夫”的心理思维。农夫因为偶尔间看到一只兔子撞到自己农田里的树桩上死了,获得了兔肉。从而认为,兔子还会撞到树桩上,从而放弃了农活而专门坐在田里等兔子。这是很典型的对“偶然成功”过度依赖的思维,在心理学上是属于“认知偏差”的范畴。
首先是“过度概括”这一认知偏差,过度概括是一种常见的认知扭曲,指的是人们倾向于从个别、单一事件或有限的经验中得出过于广泛化的结论。农夫就是这样,从一次偶然,兔子撞到树桩上的经验,得出总会有兔子不停的撞树桩的结论,从而敢放弃农活而每天坐在树桩旁等兔子。
其次是“赌徒谬误”,这也是一种认知偏差,错误的认为随机性事件会有规律性变化,或者把个体随机事件当成规律事件来看待。农夫或许就还有一种“赌徒”心理,认为自己只要坚持坐在田里等,早晚会再有兔子撞上来。严重低估了兔子撞树桩的偶然性、随机性和不可控性。
再次,如果我们把农夫“固守树桩”作为关键点来思考的话,农夫也犯了严重的“固化思维”问题:固守在一棵树桩前,期待兔子自己再次撞死,而不是采取实际行动去提高捕兔的成功率。如果农夫能够从第一次的偶然成功中吸取教训,采用更合理的方法,比如使用弓箭、猎网等工具去主动捕兔,那么他的成功率可能会大大提高。固化思维限制了农夫的视野和行动,使他无法看到问题的其他解决方案。
当然在“守株待兔”故事中,农夫除了上面谈到的“过度概括”、“赌徒谬误”认知偏差思维和固话思维外,可能还存在“侥幸心理”、“简化思维”等思维误区,从而导致发生了这个偏离常规的笑话。
以上说的思维模式是一种潜意识心理,是漂离于意识之外的想法,深深地植根于我们内心,对日常行为和决策产生着深刻影响。但却难以觉察,具有自驱动性。
我们分析了“守株待兔”中农夫的心理思维模式:个体对于偶然成功或过去成功经验的过度依赖,以及对未来重复成功不切实际的期待。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守株待兔”式心理思维的事件多不多呢?我们会不会固守着某一棵“树桩”而不自知呢?我们先来列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关于投资的,有一位老人家经常购买股票,偶然间听到某位大能推荐了一股,购买后股票疯涨,得到了高额回报。从此之后,老人家就迷信上了这位大能,每次的讲座必不缺席,并且对大能的推荐也是言听计从,希望能再继续有高额收益。结果因为市场的变幻莫测,最终导致资产损失。老人的树桩就是所谓的“大能”。
第二个关于娱乐的,说说钓鱼的事情,喜欢钓鱼的人都曾经犯过这种错误。当选定一个位置并很容易钓到第一条鱼后,不管后续有没有收获,都会坚持在同一个位置,总认为马上就能调到大鱼了。殊不知,“墨菲定律”却会起来了作用。钓鱼人的树桩就是“选好的位置”。
第三个关于学习的,一个学生在考试前偶然间复习了一个课外学习资料,没想到考试时正好碰到了资料上类似的题目,很容易获得了高分。于是这个同学之后就停止了对其他内容复习,总是找这份课外资料来进行针对性学习,结果在后续的考试中成绩大幅下滑。学生的树桩就是偶然得到的“课外复习资料”
第四个关于企业管理的,KPI绩效管理开始在一些大型企业应用并得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后,越来越多的企业便开始引入KPI绩效管理体系,但很多企业并没有仔细思考企业现状和企业当下的痛点而盲目拿来主义式的导入KPI体系,结果是没有看到应有的成果反而引起了企业内部员工的抱怨。这个企业的树桩就是拿来主义的“KPI体系”。
第五个关于创业的,2008年—2014年小张曾经在一家比较有名的烘焙企业,任职超市生鲜配送部门负责人,在任职期间他发现向超市进行的面包配送业务非常红火,且业绩稳定、操作简单。于是便在2014年辞职,自己开了烘焙工厂拓展起了超市业务,当他真正的自己开始创业后,发现业务并没有想象中好,且逐步成下滑趋势,最终创业失败。因为从2012年后,烘焙现烤店、超市烘焙自营开始发展了起来,这个业务已经是日薄西山了。小张的树桩就是“烘焙产品的商超配送业务”。
从以上几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守株待兔”思维模式在曾经成功过的人身上更容易发生。因为他们对过去成功经验更容易依赖,也就更容易发生“认知偏差”:认为自己的成功是由于某种特定的方法或策略,因此只要继续沿用这些方法,就能够复制过去的成功。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成功经历会带来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同时也会让自己盲目自信,忽略环境变化、市场动态和个人成长等因素的影响。这种思维模式就导致他们在未来会遭受重大损失,最终的结果也只是“守株待兔”式的笑话而已。
死守狭隘经验、墨守成规,盲目地重复相同的行为。“守株待兔”这个古老的寓言,以其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寓意,揭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即使是曾经取得过成功的人,也可能陷入固步自封的思维陷阱。
最后的话:一招鲜吃遍天,单一的方法或策略,都不是成功的必然因素。相反,顺应环境变化并及时调整适当的应对方式,才更容易接近成功,并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和领先优势。全新的情况产生新的问题,只能用新的方法解决,只有愚蠢的人才看不到事实的变化。
你也来找找,看看有没有自己的“树桩”?找到它,根除它,打破自己当下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