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贤不避亲什么意思(圣人教给管理者的四条用人之道)

时间:2024-11-11 10:30:50

《论语 ▪ 微子篇》中有段记载: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授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意思是:

周公对儿子鲁公说:“ 一个有道的君子不会疏远他的亲属;不使大臣们抱怨没有被任用;旧友老臣没有大的过错,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

《论语》在这里记录了周公对儿子伯禽训诫的话,周公所讲的用人之道,主要包括四点:一、用人的时候先考虑自己的亲属;二、有才能的人要重用,不要让他们抱怨;三、对长期在自己手下做事的人,就不要罢免他们;四、缺点人人有,对谁都不能求全责备。

圣人周公用非常精辟的语言,概括了作为管理者,应掌握的用人之道,只有做到了这几点,才能赢得下属的有力支持。

一、举贤不避亲

这不是我们认为的‘任人唯亲’,那样就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而是说同等贤能的人相比,选用亲属会更好一点。

其实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重要的位置一定要安排亲近的人,这样有助于保证权力不分散。

春秋末年,晋国大夫权力很大,而且封地非常广阔,渐渐地实力超过了国君,到最后,韩、赵、魏三家干脆把晋国给封了,这就是历史著名的三家封晋。

现代有很多家族企业,也最好把重要职位掌握在亲属手中,才能防止外人夺权。

这是人性的弱点,我们不能不提防,但如果自己的亲属实在不是个良才的话,我们也不要硬把七大姑八大姨都塞进来。

二、让有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一个好的领导者要善用人,要有识人之智,若是不识人,真正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反而庸才得到了重用,就会引起一些怨恨。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如果你想要知人,其实也要从修己开始,让自己没有私欲,小人就没办法巴结你,讨好你,你就能用很公正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人。

刘邦为何可以取天下?就是因为他会用人。

张良在下邳的时候只是一个普通小青年,别人对他说的所谓《太公兵法》都不以为然。但刘邦对他却非常赏识,第一次遇到张良时就拜张良为厩相。

韩信在汉军中也不受重视,只因为萧何的一句“国士无双”,刘邦就愿意拜韩信为将,并使用了最高礼仪:“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

所以,欲成大事,一定要先学会用人,任人唯贤,与天下同利。

三、不罢免旧臣

一个管理者要讲厚道,有情义,过去的旧友老臣,除非犯了不可饶恕的大罪,并且不肯改过,一般不要轻易罢免他们。

也许有些老人比不上新人的才思敏捷,但是也一定有他的用武之地,不要动不动就用新人换旧人。

这是我们中国的优良传统,因为你轻易开除一个员工,影响的可能是一个或者几个家庭的正常生活,若有告状、上访的事情,最后会给企业的形象造成严重损害。

四、对任何人都不求全责备

身为管理者,或者是作为普通人与人相处,都不可要求别人事事都让你满意,要求别人是完人,那样的话你根本就找不到一个人。

曾国藩深谙人的心理,他认为对人不能求全责备,而是要多鼓励和扶持。

他说:“衡人亦不可眼界过高,人才靠奖励而出。大凡中等人才,奖率鼓励,便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贬斥不用,则慢慢地就会坠为朽庸。”

为人处事,要责人之心弱,责己之心强,才能让别人围绕在自己身边。

你若是一双眼睛老是盯着别人的缺点,那么就会变成真正的“孤家寡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