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理学定义原子由原子核+外层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中子组成,质子+中子的个数称之为原子量,即原子的质量(电子质量可以忽略不计);质子带正电荷,一个质子俘获一个外层电子,所以整体不带电性;中子顾名思义是中立的性质,只有质量,不带电性;外层电子则按层分布在原子核周围,并且围绕着原子核高速运动,与宏观世界的太阳(恒星)系有点相似。但实际上中子的定义可能是错误的,原因分析如下:
迄今为止,没有那个实验室或者个人宣称通过方法获得了不带电性的中子,因为所谓的中子一旦脱离了原子核,成为个体时,就会带上正电荷,拥有俘获电子的能力,即脱变成了质子。
质子能够俘获自由电子是因为引力的作用,就像恒星俘获行星一样,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就是对抗引力,当两种力量刚好达到平衡状态时,原子整体就不带电性了。质子的个数代表俘获电子能力的个数。那么问题来了,外层电子是按层分布的,不同种类原子的直径大小也不一样,当外层电子与原子核距离不等时,电子受到原子核的引力大小也会不一样,即俘获电子的能力会发生变化。如果在同等距离下,一个质子对应俘获一个电子是没有问题的,但随着距离的增加,俘获电子能力的个数就会明显减少,这时就会出现三个质子才能俘获两个电子的情况,而且距离越远,质子的个数比外层电子的个数要越增多。
所以一个质子对应俘获一个电子的定义本身就是错误的,其实原子核的中子就是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