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信,拆开来看可理解成“权威”和“信服”。权威既指赏功罚罪的权力,也指建功立业带来的名誉。信服则是指获得众人发自内心的认同。一个人拥有权力,名望高,还获得众人的认同,从事管理工作就得心应手。如果管理者缺一样,会是怎样的情形?
《三国演义》里最有现实感的管理故事大多被安排在孙权一方。小说先后写了孙权手下的五个统兵大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和徐盛,鲁肃之外的四个经历了战事,都涉及威信。
孙权任命的抗曹副都督程普是他父亲孙坚部下四将之一,年纪比都督周瑜大,资历也比周瑜深得多,屈居周瑜之下,心有不甘。程普托辞有病,让儿子代替自己在周瑜帐下听令。后来程普听知周瑜用兵有方,真心佩服,亲赴周瑜营帐道歉。周瑜雅量高致,也向程普表示敬意。周瑜自身资历并不浅,孙权以兄礼相待,威信原本就有,现在能折服副都督程普这个三朝元老,其他将领更是没有不听周瑜号令的本钱。小说写周瑜赤壁鏖兵时设谋用计,勇将和谋士都是竭心尽力。
周瑜资历深,为孙家立功立德,地位高,约束部将的能力最强,他之后的统兵大将就差得远。
按小说所写,鲁肃能任都督,一则是周瑜所荐,二则孙权以师礼待鲁肃。加之鲁肃是厚道人,周瑜旧部大概都能服他,任内未有征战,不曾面临部下不服的局面。
孙权准备袭击荆州时,本想让吕蒙和堂弟孙皎共同领军。吕蒙的名望不及周瑜和鲁肃,孙权这样的安排符合普通人的心理。吕蒙对孙权说,之前周瑜带兵时,程普就曾摆老资格,服从意识不强,后来敬服周瑜的才干,现在本人的能力不及周瑜,而孙皎比程普更有本钱不听号令,共同带兵就会出现比周瑜艰难得多的局面。吕蒙建议孙权只能在两人中选择一个,以求事权统一。孙权领悟到其中的利害关系,就任命吕蒙为大都督,只让孙皎协助后勤事宜。
在小说的框架下,吕蒙为孙家征战有年,有勇有谋,功业有成,能获得上下的信任,用兵就比较顺手。陆逊统兵的前期就比吕蒙艰难得多。
陆逊献计袭取荆州,只有孙权和吕蒙等少数人知道,因此名气不大。刘备征吴,一时没有对手,让孙权手足无措。阚泽向孙权推荐陆逊带兵抵抗刘备时,孙权手下数一数二的重臣张昭和顾雍都表示反对,一个说陆逊只是一个书生,另一个说陆逊年轻没有名气,不足以让将领信服,会让局面更糟糕。还有一个文官说陆逊最多只能当一个地方官,没有驾驭全局的能力。孙权预备任命陆逊为大都督时,陆逊认为事情难办,因为孙权手下的文臣武将资历都比他老,而自己年轻且名望不足。为树立陆逊的权威,孙权听从阚泽的建议,召集百官,筑坛拜将,赠他宝剑印绶,使之拥有生死予夺的权力。
关于部属对主将不服,演义对陆逊带兵击退刘备一事落笔最多。任命陆逊的文书刚到前线,资格最老的将领韩当和周泰就认为孙权让书生带兵是个大错误,是以陆逊到任时,“众皆不服”。陆逊拒绝周泰发兵救应孙桓的提议时,“众皆暗笑而退”,韩当和周泰都以为陆逊不懂兵法。陆逊初次发号令要求部将严守关隘时,“众皆笑其懦,不肯坚守”。对于陆逊声明军纪,“众皆愤愤而退”。韩当、徐盛、丁奉三个先后向陆逊提出要主动出击,虽然没有擅自行动,内心总是不服。直到众将亲眼见到刘备的精锐伏兵,才认同陆逊有非凡的将才,服从他的指挥,上下协力同心,打退刘备。
从陆逊统兵一事可以看到,管理者的权威一方面来自上司的授权,另一方面源于自身的修为。
陆逊领兵抗蜀,处境远不如周瑜和吕蒙,因有孙权的明确授权,却又比徐盛强得多。
徐盛主动要求带兵抗击曹丕的进攻时,小说并没有写孙权如何对他授权。徐盛要将再三抗命的孙韶斩首,孙权没有支持徐盛不说,反而为之求情。这等于是削弱主将的权威。由于受到孙权的庇护,孙韶不听徐盛的号令,擅自行动。这比陆逊手下大将只是心中不服严重多了。好在小说中的徐盛格局高,不肯公报私仇,设下计策救了孙韶的命,还一举击退曹丕大军。
从周瑜到徐盛,五个统兵大将的资历或威望递减,约束部下的能力也越来越弱。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最高决策人对人的信任渐次降低。威信最差的徐盛先后在周瑜、鲁肃、吕蒙、陆逊手下为将,一旦担当方面之任,难以让平辈心服,也难获得老板的真正信任。一般人对渐次成长者不会给予充分的信任,这就是“毛遂自荐”现象。在金字塔般的组织体系中,越往上路子越窄,优秀人才展现自我的机会就越少。
管理者如果缺乏威信,就无法做到令行禁止,组织的各项资源无从有效运用。这是常识。然而,管理者如何具备足够的威信,是组织学上一个永恒的课题。
小说在描写周瑜等五人统兵前,先写了诸葛亮建立名望的过程。诸葛亮出山之前、出山之初,张飞认为他不过是浪得虚名,经博望坡一战,张飞称赞他是人杰,发自内心敬重他,听他号令,如小说写他得严颜之助与刘备会合,就以领先于诸葛亮和赵云为得意。
《三国演义》里孙权为抵御刘备,筑坛拜将,当众树立陆逊的威信。历史上,真实的例子有刘邦任命韩信。经萧何的推荐,刘邦要将韩信叫到面前履行任职手续。萧何建议说,王上平素待人缺礼数,今天想任命韩信为大将,却跟呼喝小孩一样随便,会让韩信觉得骨子里不受尊重,可能会随时免职,这正是先前韩信不肯效力的原因,如果想真正让韩信发挥才干,就要选择吉日,当众向他行礼,这样才能让大众信服他。刘邦为韩信筑坛拜将,韩信跟小说里的陆逊一样,并未能让部属完全信服。他井陉一战破赵,战后部属问他为何要采取背水战法,韩信的解释就是他战前还未树立起足够的威信。从这个故事看,礼贤下士不仅仅是个人修养,实有组织学意义。
如果知道一个人有组织才能,也知道其有做好事情的愿望,却不进行充分的授权,正是“行百里者半九十”,误人误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