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间划分依据(春秋时期是从哪年算起?有这几种说法)

时间:2024-08-03 10:30:40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这是人们熟悉的朝代歌中的两句。东周初期春秋名称是怎么由来的呢?春秋又从哪一年算起呢?“春秋”名称由来,多数学者认为源自孔子所作《春秋》一书。《春秋》是记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240多年间鲁国历史的一部编年体史著,人们习惯称这段历史为春秋。


春秋究竟从哪一年算起,历史上说法不尽相同,综合史书记载,有以下几种说法:第一种是周平王东迁洛阳之说,这也是学术界主流的观点。公元前770年,周幽王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平王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开始了东周的历程。这一时期周王室由盛转衰,周王朝不再是天下共主,一时间诸侯并起,历史进入到春秋时期。

第二种是繻(xū)葛之战说。繻葛之战是郑国与周王室发生的战争,繻葛位于今河南长葛市北。郑国的第一任君主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少子、周宣王的弟弟,郑桓公于公元前806年被封于郑。周平王东迁后,郑国继续为周王室服务。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见郑庄公久不来朝,打算把王室的权利分给虢公,以削弱郑庄公在各诸侯中的威望。郑庄公得知后,派兵割了周王室在温地(今河南省温县)的麦子以及在成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的禾稻,导致周、郑矛盾冲突加剧。周桓王免去郑庄公左卿士职务,郑庄公遂拒绝朝觐周桓王。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陈、蔡、卫等国军队讨伐郑国,郑庄公派兵抵抗,两军战于繻葛,周王的军队大败,周桓王也被射中肩膀。此后,双方谈判达成共识:周王室与郑国交换人质。周平王的儿子狐去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到周王室做人质。周、郑交换人质以后,郑庄公继续留在朝廷辅政。从此,周王在诸侯中失去了权威,再也管不了天下事。周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平衡力量被打破,历史上就进入到春秋时期。

第三种是始自楚国熊通称王之说。楚国早在熊渠时,将三个儿子都封为王,以挑战周天子的权威,并向天下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到周厉王时,熊渠因畏惧周厉王讨伐,便削去了自己的王号。公元前741年,熊眴(韩非子称楚厉王)去世,楚武王熊通杀其兄熊眴之子,自立为君。楚武王熊通篡位后,要周王室加爵封侯,遭到周王室的拒绝,熊通大怒,他说:既然始终认为我是低人一等的蛮夷,我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与你平起平坐。当即熊通自立为王。熊通不服中原王朝管控,与周王朝割地相对,天下一半是楚,一半是周,中华大地出现了两个大的王国。空间上,南北对峙,时间上,正好对应了春秋。

“战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尉缭子·兵教下篇》:“今战国相攻,大伐有德。”指参加连年战争强国的意思,“战国”也成为这个时代的名称。春秋与战国在历史上并无明确时间界限,依历来惯例,有一种说法是,战国始自公元前475年,诸侯争斗激烈的时期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终止,持续两百多年。其中,“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是春秋到战国的分水岭。

“三家分晋”说的是晋国的一段历史。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建立三军(晋国三军称中军、上军、下军)并配置六卿(韩、赵、魏、智、范、中行氏),掌管晋国的军政大权。后来,韩、魏灭掉了智氏,接着赵又把中行氏、范氏灭掉。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至此,三家分晋完成。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掉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韩、赵、魏三国又被称为“三晋”。

“田氏代齐”讲的是齐国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122年,姜尚(姜太公)成为齐国开国君主,此后齐国一直都是姜氏的天下,称之为“姜齐”。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异姓田氏取代了姜氏。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王室册封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

从这两件事情可以看出,春秋时期诸侯国须经周天子亲自册封才名正言顺。而到了战国,都是诸侯国“要挟”周天子进行册封,与其说各诸侯国僭越了当时礼仪,不如说当时周王室衰败,册封诸侯国成为周王室存在的唯一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