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大授衔,开国上将并没有排名,如果搞排名的话,谁能排第一?

时间:2024-07-31 10:30:51

1955年秋季,我军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大授衔。这次授衔一共产生了十名元帅,十名大将和55名上将,后来又补授了两名上将,这样一来,开国上将的人数就达到了57名。当时元帅和大将是有具体排名的,而上将是没有排名的。9月20日,负责评衔工作的罗荣桓将授衔名单上报时,上将当中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张宗逊、宋任穷、赵尔陆、萧克和王震。

到了大授衔时,上将的先后次序又按照个人所在的大单位和任职来排序了。当时国防部在各部门中排在第一位,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的萧克因此排在了第一位。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大授衔的时候,开国上将是没有具体排名的。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当时像元帅和大将一样,在上将当中也搞个排名的话,那么谁能排第一呢?

从早期的资历来说,周士第当排第一。他是黄埔一期毕业,担任过孙中山大元帅府铁甲车队队长,北伐开始后先是出任叶挺独立团营长,后来又担任了代团长和团长。不久后南昌起义爆发,周士第出任第25师师长,当时陈毅在该师担任团政委,林彪在该师担任连长,许光达的职务更低一些,是排长,萧克当时在24师当连长。从早期的资历来看,开国上将当中,没有人比周士第更牛了。这个资历足以授大将,但后来由于脱队了5年时间,影响到了晋升,55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

从红军和八路军时期的资历来说,萧克当排第一。红军时期,萧克担任过红6军团军团长和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陕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后,他出任120师副师长。单论红军后期和八路军初期的资历,上将当中,萧克当排第一。1939年他离开120师来到平西,担任冀热察挺进军司令,统一领导平西、平北和冀东三地的抗日武装斗争。

由于多种原因,被寄予厚望的挺进军苦战三年没能打开局面,还在1942年被撤销了番号,萧克来到晋察冀给聂荣臻当副手。解放战争爆发后,萧克一度担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但在战场上并没有太多亮眼的表现,不久后职务被杨得志取代。之后萧克在华北协助叶剑英办军校,直到1949年5年才接替刘亚楼出任四野参谋长。虽然资历很老,但由于战功不足,大授衔的时候他才被授予了上将军衔,也是八路军6位正副师长当中唯一没有被授予元帅军衔的。

从统兵规模上来说,上将当中邓华当排第一。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邓华先是担任第一副司令,协助彭德怀指挥作战。彭德怀回国后邓华担任代司令和司令,统一指挥在朝的百万大军和“联合国军”作战。这一统兵规模在上将当中无人能及。杨得志和杨勇虽然也担任过志愿军司令,但杨得志是在1953年7月上任的,当时战争已经接近尾声,不少志愿军部队已经回国。

杨勇上任更晚,直到1955年才出任志愿军司令,当时已经停战一年多了。因此二人虽然也都担任过志愿军司令员,但统兵规模却不及邓华。由于红军时期和八路军初期主要从事政工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功,因此邓华最终被授予上将军衔。

从战略眼光来看,上将当中韩先楚当排第一。能被评为开国上将的,战略眼光自然都不差,但韩先楚的战略眼光却更胜一筹。解放海南岛的时候,由于三野刚刚在金门战役中失利,四野将士因此对即将到来的渡海作战产生了一定的畏惧心理。邓华因此建议将战役推迟到1950年年底的时候进行。

对此韩先楚坚决反对,力主按时发起海南岛战役,理由是迟则生变。为此他先后多次给上级去电,极力请战。最终上级被他的决心打动,批准了他的请求,海南岛战役这才得以按时发起。海南岛解放后不久,朝鲜战争就爆发了。直到此时,人们才意识到韩先楚当初极力请战的做法是多么的高明。

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期间,韩先楚再次展现了自己高超的战略眼光。当时在先打横城还是先打砥平里的问题上,他和邓华产生了分歧,邓华主张先打横城,因为驻防横城的主要是南朝鲜伪军,战斗力有限,先打横城的话容易取得战果鼓舞士气。但韩先楚认为打横城虽然容易取得战果,但对整个战局的影响相对有限。

而砥平里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美军刚到这里,还没有构筑完整的防御工事,此时我军拿下砥平里还是很有把握的。只要拿下砥平里,整个战局对我军都会十分有利。遗憾的是,志司最后采纳了邓华的建议,虽然拿下了横城,但在进攻砥平里的时候遭到了失利,还付出了不小的伤亡代价。

此战过后,美军发现了我军在攻坚方面的弱点,之后再遇到志愿军追击时不再一味溃逃,而是就地固守。这样一来,志愿军擅长的穿插迂回和分割包围战术就受到了极大限制,对之后的战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战功方面来看,上将当中谁排第一很难选。许世友、李天佑、杨勇、杨成武、杨得志、陈再道、陈锡联、邓华、王建安、李聚奎和叶飞等人都很能打。十大将中,粟裕之所以排第一,是因为他在解放战争中立下的赫赫战功超过了其他人。而开国上将当中,没有谁像粟裕这样,可以凭借战功力压其他人,这也是大授衔时开国上将没有具体排名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