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春运概念被首次提出。铁道部首次明确春运:春节前后一个月的日均客流为73万人次,高峰客流90万人次。虽然与现在动辄上亿的客流量相比,几十人万次规模的确与春运人类大迁徙活动沾不上一毛关系。但结合时代背景下人民的生活水平高低和出行意愿思考,这的确算得上不小的人口流动。
图1 绿皮火车
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间来到1980年,春运有了特定的含义是指大规模的春节客运。外出务工的农民,放假回家的学生,天南海北的探亲以及时兴的旅游,汇集在春节这个特殊节点,形成庞大的客运流量,造就独一无二的中国春运文化。
图2 春运车站
1979年,春运历史性首次突破1亿 人次。超1亿人次的客运量见证中国经济奇迹的开端,背后蕴藏的是无数人沉沉浮浮一年的辛苦付出。多少人在外辛苦一年,就指望年底能和家人作伴 ,吃一顿热乎的团圆饭,过一个团圆年。这时,春运的压力已初见端倪,春运就像候鸟迁徙一样开始年复一年在城市和乡村间上映。
图3 乡村
同时伴随深圳、厦门、汕头和上海等经济特区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流出,他们进入一线城市谋求生路,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农民工。据农业部统计,截止2004年底全国农民工共计1.2亿,迄今这个数字攀升至2.83亿。大量务工人员在短时间的迅速流动,几乎遍布国内的每个角落,是一张难以想象的移动网络,可想而知对铁道部的运输压力是多么巨大。
图4 返乡的农民工
慢悠悠的绿皮火车,随意翻窗上下车的逃票乱象,挤得落不了脚的车厢以及怎么也抢不到的车票。这些成为摆在中国人面前的春运难题,而2008年初那场大雪的出现无疑是加速这一改变的进程。
2008年初全国各地出现雪灾,基础设施破坏严重,供电和取暖无法正常供应。时值春运交通负荷大,各地交通陆续出现问题,高速公路和国道被封,客车和飞机停止运营,铁轨线路9条近2万公里路段曾被迫关闭。以广州为例,暴雪覆盖下铁轨和电力系统发生故障,火车无法正常通行,导致40万人旅客滞留在广州火车站11天。要知道,广州火车站设计之初的容纳量仅为4万人,而这次足足是10倍之多。此后,中国以无与伦比的速度发展基建,兴建高铁,完善票务系统。
图5 暴雪下的火车
图6 拥挤的火车站
2008年后,中国出现了一个神奇软件12306。其高峰日的网络页面浏览量超过1500亿次,相当于全中国人每人每天访问了票务页面100多次。每秒可以售出700张车票,相当于一辆标准化车辆人次,轻轻松松实现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即可购买。
图7 12306客户端
2008年至今,中国的铁路营业里程已经超过15.55万公里,其中高铁的营业里程为4.37万公里。高铁覆盖全国95%以上城区人口50万城市,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铁,有力促进各区域的互联互通。
图8 运行中的高铁
今年春运于1月26日正式开启,据铁路部估计,预期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和自驾游发送旅客90亿人次,其中近72亿人次采取自驾游形式,表明应对春运,我们的出行不再单一,选择具有多样性。
图9
短短十多年,应对春运难题,中国已交出了一份令人民满意,令世界惊叹的答卷。
了不起,我的国!